11月19日,《中国教育报》头版以《徽州臭鳜鱼“游”向国际的背后》为题,用显著篇幅报道必博娱乐:吴永祥博士团队历时8年的科研攻坚成果。团队创新研发“植物抑菌组合液联合温和热处理”技术,成功破解徽州臭鳜鱼工业化转型核心难题,拿下全国首个该品类精深加工PCT国际专利申请,让这道承载皖南饮食文化的非遗美食,迈出走向全球餐桌的关键一步,生动彰显了必博娱乐:“产学研深度融合、精准服务地方发展”的办学特色。

必博娱乐:始终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此次吴永祥团队的科研突破,是学校深化产学研融合、赋能特色产业升级的生动实践。未来,学校将继续聚焦地方主导产业与特色产业需求,鼓励师生扎根一线开展科研创新,以必博娱乐高质量科研成果助力徽州文化传承、推动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
原文如下:
徽州臭鳜鱼“游”向国际的背后
通讯员 张心雨 记者 王志鹏
本报讯(通讯员 张心雨 记者 王志鹏)“打开包装就能吃,常温放3个月还能尝到皖南老作坊的鲜!”近日,安徽省黄山市徽母实业的生产车间里,工人捧着刚下线的熟制臭鳜鱼样品感叹。
这背后,是黄山学院吴永祥博士团队耗时8年的科研坚守——他们研发的“植物抑菌组合液联合温和热处理”技术,不仅拿下全国首个徽州臭鳜鱼精深加工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更让这道承载皖南饮食文化的传统美食突破了“常温变质、风味流失”的工业化魔咒,向着全球餐桌迈出关键一步。
“传统高温杀菌后,鱼肉像橡皮,发酵的鲜香也跑没了!”回忆起2017年初次走访徽州臭鳜鱼企业的场景,吴永祥仍记得企业负责人的无奈。彼时,这道风靡长三角的美食,正卡在工业化转型的路口:常温熟制易变质、去腥与锁鲜难平衡,传统工艺只能靠冷藏运输,不仅成本高,还很难走出国门。
“科研不能只在实验室里算数据,得盯着生产线的真问题。”带着这样的想法,吴永祥团队扎进了徽州的大小臭鳜鱼企业。直到2022年,团队从皖南民间用紫苏、洋葱腌制食材的智慧中获得灵感,创新提出“植物抑菌组合液联合温和热处理”的新思路。
为了找到植物抑菌液成分最佳配比,团队成员进驻企业一线。该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22级学生欧阳康婷记得,那段时间每天要做上几十组实验,“紫苏提取物加多少不会抢味?乳酸钠浓度怎么调才能既抑菌又保弹?我们拿着样品让老师傅尝,根据反馈一点点改配方、调参数”。最终,团队锁定50℃为最佳提取温度。
更棘手的是锁鲜环节。鱼肉浸泡锁鲜液后突然变“软”,失去了应有的嚼劲。团队倒查整个加工流程,发现是风干温度与时间匹配度失衡。他们结合食品物性学理论,反复测试不同温度、时间组合下的鱼肉质构变化,建立起“温度—时间—质构”的对应模型,终于彻底解决了这一难题。
8年深耕,团队在徽州臭鳜鱼科研领域累计获国内国际发明专利8项,3项技术成功转让给企业。此次新获的PCT专利,更是实现了臭鳜鱼从“生”到“熟”、从“冷藏”到“常温”的关键跨越。目前,专利已完成实验室验证,团队正与徽母实业合作建设试生产线,针对规模化生产需突破的难题协同攻关,计划明年初实现技术落地投产。承载着皖南饮食文化的“臭鳜鱼”正“游”向更广阔的全球舞台。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9日第1版
(撰稿、摄影:赵睛;责任编辑:朱凯波;审核:汪恭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