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党代会以来,校党委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必博娱乐“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强化统筹谋划,充分发挥高校人才治理优势,聚力新人新业新面貌,系统推进人才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以实际行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见实效。
立德育新人 守住人才振兴本色
倾情服务基础教育。与地方教育部门、教育集团建立合作机制,创新校地协同育人平台,加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黄山区教育局共建美育实践基地,为乡村学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自2015年以来,在休宁县临溪中心小学等农村小学为上千名小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活动。持续助力徽州区富溪乡等山区儿童艺术启蒙,开展“大手牵小手”志愿支教活动,十年来累计参与师生5500人次,行程50万多公里,服务时长40万小时。扎实开展高等教育。强化“大思政”理念,针对乡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导师帮扶工程,2019年以来,238名导师坚持“扶困”“扶智”“扶志”相结合,构建起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持续帮扶乡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近300人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种茶、制茶、品茶、食用菌种植等特色劳动课,激发学生知农、懂农、爱农情结,培养年轻一代高素质新农人。持续提升继续教育。承办“我把徽州乡村说给你听——2023年徽州区乡村推介官训练营”活动,全面提升基层乡村推介队伍综合素养,打造出一支政治觉悟强、服务意识突出、讲解技能过硬的乡村推介官队伍。
拼搏创新业 打造产业振兴特色
驻村工作队扎根基层。学校派驻祁门县祁红乡永胜村、金字牌镇继光村的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陈伟龙、方敦礼两位同志发挥专业优势,立足于乡村产业发展实际,积极谋划乡村振兴新思路。陈伟龙同志配合祁红乡政府,将中蜂特色养殖打造成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组织开展2023年第七届“世界蜜蜂日(5.20)”安徽分会场活动。方敦礼同志在继光村打造“亮点村”,全面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科技特派员深入一线。全面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自2021年以来选派48名教师深入乡村振兴一线,助力乡村产业创新发展。针对山区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土地资源紧张、留村劳动力高龄化等问题,科技特派员选定“高值”食用菌种植,给种植户讲解菌丝种植、菌菇烘干技术,带领百余位高素质职业农民参观学习菌类种植基地,全方位、多区域打造山区红托竹荪、羊肚菌种植示范基地,形成了以新安江源头区为中心,逐步覆盖黄山市山区乡村的羊肚菌种植示范基地产业布局雏形,有关做法被教育部评为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专家型教师产业帮扶。成立乡村振兴科研平台和研究中心,专家型教授深化校地合作,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与黄山市文旅局共建民宿产业研究院,连续发布民宿产业发展白皮书,创办民宿微专业、开展民宿管家培训、制定SOP标准化服务流程,有力支撑黄山市民宿产业发展。永益农服务团多次赴永胜村开展科技服务活动、骨干人才传帮带等工作。省乡村振兴协同技术服务中心教师团队赴祁门县水产养殖公司进行实地调研指导,就马口鱼种苗繁育技术进行现场示范操作及指导,助推“产学研”深度合作发展。支持教师积极开展乡村振兴校地合作项目,学校立项乡村振兴校地合作项目109项,经费合计100余万元。
乡风焕新颜 彰显文化振兴底色
传统文化保护弘扬。与黄山市、县、镇、村建立合作共建平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推动重构乡村道德伦理、价值文化。艺术学院、文学院专家团队结合继光村“亮点村”工程,挖掘当地廉政文化资源,打造“竹文化墙绘”,建构一墙一文化,一村一品味,绘就美好乡村蓝图。驻村工作队担当“文明乡风”文化宣传大使,建构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孝文化、契约文化、义利观等。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积极配合祁红乡政府,深入挖掘舍会山等当地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形成“皖赣特委会旧址——红色大讲堂——红军转移路线——游击队员住宿点展示区——舍会山红军食堂”红色文化实践基地,打造红色美丽村庄,并与学校合作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开展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活动。魅力乡村焕然一新。成立“黄山市乡村振兴创新设计研究院”,以科技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共推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共培乡村文旅新业态。近年来,艺术学院师生深入推进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三个起来”行动计划,以艺术创意之笔绘就黄山宜居宜游宜业美乡村,打造出黄山市乡村独特IP。
(撰稿、摄影:办公室;责任编辑:赵睛;审核:汪恭艳 徐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