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学院组织的泛黄山地区中华秋沙鸭同步调查圆满结束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24-12-06浏览次数:77

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因模式标本产于中国而得名,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其列为“濒危”等级。它繁殖于中国东北部、 俄罗斯远东和朝鲜半岛北部,过境经中国东部和中部,越冬于中国中部和南部的黄河、长江以及珠江流域、朝鲜半岛,少量也在东北的不冻河、华南、台湾岛、日本和东南亚越冬(中国观鸟记录中心,2018)。

中华秋沙鸭的全球成年个体数量在2400-4500只之间(BirdLife International,2017)。在2018年,昆明市朱雀鸟类研究所(朱雀会)针对中国区域内中华秋沙鸭的越冬情况开展同步调查,该调查涵盖了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累积有2000余人次参与,共监测到中华秋沙鸭1013只,其中安徽148只(中国观鸟记录中心,2018)。

中国秋沙鸭多栖息在清澈多鱼的溪流、江河、湖泊和水库,是水质的“指示剂”。黄山地区的河流是中华秋沙鸭重要的越冬地,是黄山优良生态的靓丽名片。作为旗舰和伞护物种,需要了解它的分布和栖息地情况,并加以针对性保护。因此由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于超博士所组织的泛黄山地区中华秋沙鸭同步调查应运而生。

于超与安徽大学的胡秋银、虞磊,祁门县科学技术协会刘军权,志愿者江大雄、姜振云以及婺源的程锡源等人近期调查了新安江流域的率水、横江、渐江、丰乐河等以及长江流域的清溪河、星江等。在黄山地区共监测到中华秋沙鸭62只,婺源20只。

该次调查大致了解黄山地区中华秋沙鸭种群的数量、结构、分布以及栖息地情况,不仅为后续的同步调查奠定基础,更为越冬中华秋沙鸭乃至黄山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科学的支撑。

(撰稿:于超;摄影:祁门县科学技术协会 刘军权;责任编辑:游闪闪;审核:潘健 田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