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沉浸式展陈为特色、多元化教育场景为支撑,这座校园文化新地标的校史馆自2024年5月底完成焕新升级并正式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在校师生、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超13000余人次。通过构建 “入学教育第一课”“教师必修课”“思政实践课堂” 等多维育人体系,让校史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纽带,推动学校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新生入学“第一课” 在校史脉络中锚定成长坐标
“校史不仅是过去的回响,更是未来的序章。” 金秋九月,新生以校史馆为起点,开启 “知校?爱校?荣校?兴校” 主题入学教育。在老照片与历史文献的展示中,学生透过 “奋斗与坚毅” 的时光片段,深刻感受到学校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紧密联系。
24级工美专业新生李斌威感慨道:“从先辈的奉献中,我明白了兴校之责并非空洞的口号。” 这一感悟充分体现了 “第一课” 的深层价值。党委宣传部老师说,唯有让师生深谙校史校情,方能孕育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学前对口专业学生张雨欣更坦言:“原以为校史是尘封的记忆,如今才明白它始终指向未来。” 这场教育不仅是历史知识的传授,更是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的精神联结。

毕业季里的校史回响 回望与传承的双向奔赴
蝉鸣盛夏,毕业季至,一场以校史馆为课堂的离校教育活动,成为毕业生告别校园的特别仪式。
踏入校史馆,泛黄的老照片与珍贵展品瞬间勾起往昔回忆。21级广编专业的姚儒杰驻足在先辈著作前,眼眶湿润:“从前觉得写脚本枯燥,如今看着前辈满页标注,才明白那些深夜修改的时光,都是成为优秀创作者的必经之路。这份执着,我会带进未来的创作中。”
互动留言区里,“今日我以母校为荣,明日母校定以我为傲” 等真挚话语不断涌现。毕业生们挥笔写下对母校的祝福与未来期许,字里行间满是眷恋,更彰显着传承校史精神、勇担时代使命的决心。
这场校史馆之行,既是对校园时光的深情回望,也是校史精神传承的生动诠释。带着母校赋予的力量,毕业生们将满怀信念,奔赴人生新征程。

搭建交流合作的桥梁 以校史为媒共绘发展同心圆
校史馆作为学校形象展示窗口,有力推动与地方政府、企业及院校的深度合作。某企业代表指出,了解校史能精准把握学校人才培养方向,促进教育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实现互利共赢。
在校际交流中,校史馆也成为推动多方在科研创新、教育教学、文化交流等领域合作的关键平台。不同学校师生通过校史深入了解彼此的历史底蕴与办学理念,增进理解与友谊,为吸引优质教育资源、拓宽合作领域奠定基础。外国语学院教师以流利英语向外国友人介绍校史与中华文化,既展现学校开放包容的形象,也让外宾深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尊重与交流。校史馆正以校史为媒,搭建起多方协同发展的坚实桥梁。


教师入职“必修课” 以校史为鉴筑牢育人初心
对于新入职教师而言,校史馆是培训体系中的 “精神坐标”。从人才培养成果到科研创新成就,展厅内的每一组数据、每一段历程,都在诠释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使命。数学与统计学院教师鲍琪参观后表示:“作为青年教师,我将传承校训精神,把教育的火种传递给学生。” 校史馆为新教师搭建了融入校园文化的桥梁,促使他们在了解学校历史的基础上,明确自己在培养时代新人这一使命中的定位,将校史精神转化为教书育人的内在动力。

校史与思政同频共振 让理论课焕发鲜活生命力
“当校史与思政教育相遇,抽象的道理便有了具象的载体。” 思政课教师化身讲解员,将学校发展置于国家命运的宏大背景中,让 “爱国”“奋斗” 等关键词在历史场景中变得可触可感。学生们纷纷赞叹:“这样的思政课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既有深度又有温度!” 这充分印证了创新教学形式的良好效果。在校史馆内,从校友的杰出贡献到学校服务地方的实践案例,每一个素材都成为思政教育的 “活教材”,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 “小我” 与 “大我” 的关系,激发担当意识。这些鲜活的历史素材如同明亮的星辰,照亮了学生们的心灵,成为激励他们不断前进、追求卓越的强大精神动力。

知行合一的实践课 培育校史文化传播者
“欢迎参观黄山学院校史馆,我是讲解员王文婷……” 为深化校史馆育人功能,提升学校对外交流水平,学校精心培养了一支具有专业素养和热情服务精神的讲解员队伍。他们是校史文化的传播者,更是学校形象的代言人。讲解团团长、23级学前对口专业王文婷同学深感荣幸与责任重大,她表示:“参与讲解让我深受校史文化熏陶,更坚定了讲好校史的信念。” 她带领团队探索立体沉浸式讲解模式,让校史在实践中 “活 ”起来。校史馆以讲解培训为抓手,通过模拟演练提升志愿者的校史认知水平与讲解能力,同时组织校史故事调研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知行合一中成为校史的践行者与传承者。

维系校友情感的纽带 记忆家园里的精神共鸣
“时光流逝,不减的是对母校的爱。”经济管理学院2014届校友深情地说道。校史馆是承载着黄山学院人共同记忆的精神家园,让每一位返校的校友感受到归家的温暖,是他们重温同窗情、师生情与母校情的宝贵场所。

展厅内,一幅幅珍贵的毕业照片,从黑白影像到彩色照片,岁月的流转在眼前缓缓展开,记忆的火花在心中熊熊燃烧。校友们驻足凝视,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段青涩而美好的校园时光。这一刻,爱校荣校之情在他们心中激荡,成为了他们前行路上最坚实的动力。
作为联系校友、增进情感的桥梁,校史馆不仅强化了校友与母校之间的情感联结,更增进了校友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校友们纷纷表示,校史馆是学校发展过程的浓缩,更是对未来发展的美好展望。在这里,他们汲取了力量,获得了滋养,更加坚定了不忘来路、奋勇前行的决心。
党建团学的新阵地 校史里的红色接力与成长答卷
校史馆亮相后迅速成为党建团学活动的创新平台,各党支部、团学组织及学生干部团队纷纷依托馆内资源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党支部以参观学习、主题党日等形式,将校史与党性教育结合,通过沉浸式体验深化党员对学校发展历程及党的教育方针的理解,有效提升党性修养与责任意识。团学活动中,团员、青马班学员及学生干部在聆听杰出校友故事、感受校史文化底蕴的过程中,激发爱国爱校情怀。23级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青马班班长金义勇表示:“校友的感人事迹让我深受触动,成为我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我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诠释和传承黄山学院精神,展现黄山学院学子应有的风采与担当。”校史馆还成为新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课堂,帮助他们在了解校史与党史中坚定信仰、明确使命。
校史馆以 “沉浸式展陈 + 多元化场景” 为依托,让校史从文献走向生活,从记忆走向实践,成为推动学校文化育人、协同发展的重要动力。校史馆将持续创新育人模式,让历史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撰稿:赵睛;责任编辑:朱凯波;审核:汪家庚



